热点:
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 >
粗手织就苇编梦(2)
时间:2015-12-28 15:41  浏览次数:
点击查看下一页
宋佩忠正在熟练地做一个箩筐,他左手一个手指今年因事故受伤致残,接触坚硬的苇条时要戴指套。
宋佩忠,桓台县起凤镇华沟村人,1949年生人,今年66岁。在他年轻时,马踏湖的芦苇是有多种用途的重要原材料。大量地加到泥里筑墙盖房,质量较好的编成各种生产生活用品,席、垫、筐、篮、篓……宋佩忠12岁开始学习苇编,用芦苇编制床席。心灵手巧而又富耐心的宋佩忠,出手编的第一张席子就是一级品。
万事开头难,一个成功的开头,往往昭示一个人的天分和志趣,会成为一个人终生梦想与追求的起点。从做第一床苇席,宋佩忠就爱上了苇编。别人编芦苇是为“挣工分”、讨生活,宋佩忠却痴迷起来,到处跟人学习,琢磨着编制各种东西。
虽然宋佩忠没正经上过学,识不了多少字。但他的灵巧远胜一般人。宋佩忠在村里有个外号叫“万懂行”,他做过泥瓦匠、电工、会修理机械、修拖拉机。
“我喜欢看动物世界。”宋佩忠说,看动物世界等科普节目是他几十年的爱好,一边看电视里,他就会联想到如何用芦苇编制新东西:鱼、虫、花、鸟,格调高雅的灯笼,甚至原来人们没编过的软帽、拖鞋……

点击查看下一页
宋佩忠与老伴一起欣赏他俩编制的作品,老伴经常陪他一起做苇编。
点击查看下一页
起凤小学的手工课教室里,宋佩忠在认真地教小学生苇编技巧。
马踏湖的苇编,本来是以实用性为主,宋佩忠这样几乎不识字的老艺人,却为它增加了艺术生命。当钢筋水泥和化工产品迅速取代了各种芦苇制品,大多数原来搞苇编的村民放弃这门手艺时,宋佩忠选择了坚持。
“这么好的东西,哪能扔了?”宋佩忠虽然说不出“非遗”“传承”这样的字眼。但他本能地想把老祖宗留下的手艺保护好、传下去。心灵手巧的宋佩忠14岁就开始当师傅教别人苇编,近几年,马踏湖的苇编手工艺制品又受到市场欢迎。一些村民想重新拾起苇编,原来会的手艺却已生疏或彻底遗忘了,他们找到宋佩忠请教,宋佩忠都是有求必应,且不求回报。
到起凤小学当课外辅导员已经3年多了,当初是宋佩忠主动找到学校要求教孩子,学校正好也想搞个这方面的手工课。老宋教了很长时间都不要报酬,学校领导看到他教得卖力,年纪又大,多次跟宋佩忠提议,后来商定每次课给他20元钱的补贴。“我已经教了三拨、50多个孩子了。”宋佩忠右手伸出三个手指头,得意地说。
值得庆幸的是,桓台县已开始大力推行对当地苇编手工艺的挖掘、保护,申遗工作正在进行。宋佩忠受到当地相关部门邀请,旅游旺季时到马踏湖畔新建景区的文化产品展示大厅现场制作苇编、传授技艺。

宋佩忠与学生一起展示他们的作品,给孩子们上苇编课时,他会变成一个“老顽童”。
宋佩忠在当地已声名渐起,许多外地客商、游人慕名到宋佩忠家里购买他的手工苇编制品。虽然他编的东西经常“供不应求”,宋佩忠还是按原来的节奏,慢功出细活,一天功夫编一个,卖几十块钱。记者问他为什么不多编多赚钱。“想钱想多了,就不好玩了。”宋佩忠笑着,压低声音说。
分享到:
文章编辑: 大众日报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山东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山东新闻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山东新闻网”。如有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凡注明为××媒体来源的信息作品,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并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该相关内容。如其他单位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应予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若因线路及本网站控制范围外的硬件故障或其它不可抗力而导致暂停服务,对于暂停服务期间造成的一切不便与损失,本网站不负任何责任。如有什么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