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广播“声”入童心!法官助理把法治“安全线”播进课间
        时间:2025-10-28 10:30  浏览次数:
          
        
         
	  山东新闻网:(王思文)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校园“小行为”背后的潜在风险,近日,白河林区基层法院法官助理姜宇晴将“法治小课堂”搬进了校园广播站,化身“普法主播”,聚焦课间安全与财物归属两大校园常见问题,用一堂“不见面却入心”的广播法治课,为全校师生精准划出行为边界,传递规则意识。
	  
	  本次宣讲摒弃了枯燥的法条罗列,转而采用“案例教学”模式,让法治教育变得可知可感。针对课间追逐打闹这一普遍现象,姜宇晴没有简单说教,而是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二年级学生间的真实事件:一场“警察抓小偷”的游戏,因一次推搡导致同学摔倒、后脑磕伤并造成轻微脑震荡。她引导同学们共同思考“玩笑”与“伤害”的界限,并清晰点明行为背后需要承担的医疗费用、家长误工等实际后果,使抽象的责任概念变得具体而深刻。
	  
	  对于看似不起眼的“私拿他人物品”行为,宣讲同样从案例入手。通过讲述一名学生因喜爱他人文具而偷偷藏匿,并将捡到的牛奶带回家后说谎的经历,姜宇晴从民法中“物权”的角度进行了引导。她阐明,此类行为虽未必构成犯罪,却是漠视他人权利的不良萌芽,若不及早纠正,极易滋生不良习惯。这种讲解方式,巧妙地在学生们心中建立了财产权属观念,种下了“尊重他人所有”的法治种子。
	  
	  此次普法的核心目标在于“治未病”。姜宇晴在讲解中,特别注重对学生行为的正面引导与边界厘清。她不仅告诉学生“什么不能做”,更清晰地阐述了“怎样做才对”。通过对比“安全行为”与“危险行为”的具体标准,她帮助学生掌握了课间文明游戏、妥善保管和归还他人物品的正确方式。整个过程中,宣讲始终聚焦行为本身,避免对人格进行否定性评价,这种充满尊重的沟通方式,有效降低了学生的抵触情绪,让法治观念在无形中被接受和认同。
	  
	  利用校园广播开展普法,是白河林区基层法院的一次有效尝试。这一形式突破了时间、空间和人力的限制,实现了普法教育的全覆盖,让法治声音同时传递到每一个班级、触达每一名学生,实现了“润物细无声”的引导效果。下一步,白河林区基层法院将持续优化工作思路,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需求,“量身定制”系列法治教育主题课程,将单次活动的“温暖力量”,转化为守护辖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长效法治屏障”。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山东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山东新闻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山东新闻网”。如有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凡注明为××媒体来源的信息作品,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并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该相关内容。如其他单位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应予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若因线路及本网站控制范围外的硬件故障或其它不可抗力而导致暂停服务,对于暂停服务期间造成的一切不便与损失,本网站不负任何责任。如有什么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