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当前位置:主页 > 财经 >
健全上下游犯罪量刑衔接机制 避免出现“下游处罚重于上游”现象
时间:2025-07-30 17:00  浏览次数:

据网络报道,某地司法实践中出现一起典型案例:某被告人协助国家工作人员收受贿赂15万元,国家工作人员(上游犯罪)因受贿罪被判处1年6个月有期徒刑,而协助者却因被认定为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下游犯罪),面临3年有期徒刑的量刑建议。此类上游犯罪与下游犯罪量刑倒挂的现象,违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易引发公众对司法公正的困惑,亟待引起重视并予以规范。

  在上下游犯罪量刑的问题上,通常认为,下游犯罪是上游犯罪的衍生行为,其社会危害性依附于上游犯罪,刑罚设置本应体现“随附性”,即量刑一般轻于上游犯罪;另一方面,由于上下游犯罪触犯罪名的认定差异(如共犯与独立下游犯罪的区分)和量刑标准衔接不畅,实践中出现“下游犯罪处罚重于上游犯罪”的倒挂现象。这种情况不仅让当事人对判决结果难以信服,也可能导致公众对“同案同罚”“罚当其罪”的司法原则产生质疑,影响司法公信力。

  此类问题的根源在于:一是部分案件中对“事前通谋”的共犯认定标准不够清晰,导致本应构成上游犯罪共犯的行为被单独评价为下游犯罪;二是上下游犯罪的量刑标准缺乏衔接机制,下游犯罪的法定刑起点与上游犯罪实际判决结果易形成落差;三是司法实践中对下游犯罪社会危害性的评价,没有充分考量其与上游犯罪的关联性,单纯的依据自身罪名的量刑标准作出裁判。

  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促进司法公正与社会认同,建议如下:

  1. 明确共犯与下游犯罪的区分标准。由最高法、最高检联合出台指导意见,细化“事前通谋”“事中协助”与“事后掩饰”的认定边界,对于与上游犯罪存在共谋、全程参与的协助行为,应优先认定为上游犯罪共犯,避免因罪名切换导致量刑失衡。

  2. 建立上下游犯罪量刑衔接机制。在下游犯罪案件审理中,应将上游犯罪的判决结果作为重要参考,对于社会危害性明显轻于上游犯罪的下游行为,量刑时应体现“罪责递减”原则,避免出现下游犯罪刑期远超上游犯罪的情况。

  3. 加强类案指导与案例发布。通过发布典型案例,统一司法尺度,引导司法机关在处理上下游关联犯罪时,综合考量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在犯罪链条中的作用及社会危害性,做出与罪责匹配的判决。

  4. 强化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合理运用。在法律框架内,鼓励法官结合案件整体情况,对上下游犯罪的关联性进行实质审查,通过从轻、减轻处罚等情节适用,实现个案正义与司法原则的统一。(文/湖南君杰律师事务所许小军)


分享到:
文章编辑: 陈秀荣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山东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山东新闻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山东新闻网”。如有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凡注明为××媒体来源的信息作品,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并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该相关内容。如其他单位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应予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若因线路及本网站控制范围外的硬件故障或其它不可抗力而导致暂停服务,对于暂停服务期间造成的一切不便与损失,本网站不负任何责任。如有什么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