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 >
山东邹城中心店街道中心小学探索互联网赋能育人新模式
时间:2025-09-22 10:45  浏览次数:
 以“微播报”激活德育新生态
  
  山东邹城中心店街道中心小学探索互联网赋能育人新模式  
  
  山东新闻网:(靳波 王磊)在数字化浪潮席卷教育的今天,如何借助互联网突破德育教育的时空局限,成为一线教育者探索的重点。山东省邹城市中心店街道中心小学以“班级微播报”为切口,自2025年5月至今构建了一套“网络空间+德育实践”的创新模式,为小学德育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范式。以下从三方面总结经验及实施办法:  
  
  一、技术赋能:从“单向灌输”到“多元交互”的德育升级  
  
  传统德育多依赖课堂说教与线下活动,受限于时空且互动性不足。该校通过微信、QQ等平台搭建“班级微播报群”,将德育内容转化为每日6分钟的语音或视频播报,融合新闻、故事、分享等模块,使德育从“静态传递”变为“动态生成”。家长可通过评论实时参与,教师通过后台数据追踪学生参与度,形成“发布——反馈——优化”的闭环。这一模式不仅打破了德育的课堂边界,更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了教育资源的精准投送与效果量化,为德育评价提供了新思路。  
  
  二、主体激活: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的角色重塑  
  
  微播报创新性地设立了站长、小记者、播音员等岗位,通过全员轮岗制让每个学生成为德育的“主角”。一名五年级学生表示:“我当小记者时采访了食堂阿姨,才发现她的工作这么辛苦!”这种基于真实情境的角色体验,将德育转化为具身性的实践学习。更值得注意的是,班主任退居“策划指导”而非“主导控制”,家长作为“特别评论员”参与内容共建,真正实现了“教师——学生——家长”三维联动的德育共同体。实践表明,此类参与式设计能显著提升学生的责任感、表达力与协作意识。  
  
  三、文化生成:从“活动碎片”到“生态融合”的育人逻辑  
  
  微播报并非孤立的技术应用,而是与班级管理、校园文化深度耦合。其内容设计聚焦“班级风貌”“榜样引领”“今日分享”三大板块,将零散的德育活动整合为持续性的成长叙事。例如,运动会现场直播、班级生日会视频展播等,既强化了集体记忆,也让家长透过屏幕感知孩子的成长轨迹。这种“日常化+仪式感”的传播策略,使德育从偶然性的活动转化为可持续的文化浸润,初步形成了“线上播报——线下实践——家校共育”的生态循环。  
  
  山东省邹城中心店街道中心小学的实践证明,互联网并非德育的“工具附加”,而是重构育人生态的核心动能。其创新意义在于:以轻量级技术降低实施门槛,以角色分工激活主体意识,以文化融合延伸育人价值。这一模式为区域德育创新提供了参考,也启示教育者:未来的德育必将在虚拟与现实的交汇中,走向更开放、更人性化的新空间。(山东省邹城市中心店街道中心小学 )

分享到:
文章编辑: 陈秀荣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山东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山东新闻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山东新闻网”。如有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凡注明为××媒体来源的信息作品,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稿件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并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该相关内容。如其他单位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应予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若因线路及本网站控制范围外的硬件故障或其它不可抗力而导致暂停服务,对于暂停服务期间造成的一切不便与损失,本网站不负任何责任。如有什么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
ad